你好,關于服務項目想了解更多的可以點擊右側的售前技術,QQ咨詢詳情或者在下方留下您的聯系方式,以便客服聯系您。
*姓名
*聯系方式
*留言内容
“先有哈佛,後有美國”.1636年立校的哈佛,比美國建國都要早百餘年。甫入哈佛,校門上銘刻着的校訓“真理”(拉丁文:Veritas)令人矚目。作為世界頂尖名校,哈佛不拘泥于政治或宗教,隻與真理為友,在精神上和實踐中引導和影響着一代又一代的學子,鼓勵他們為終極目标和信仰不斷求索,純真而熱忱,宏大又近切,數百年來,閃耀至今。
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
今年1月8日,伊利集團掌門人潘剛受哈佛大學的盛情邀請,赴波士頓為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的180多位企業高管授課。這已經是潘剛繼2007、2017年之後,第三次登上哈佛講台。近年來,伊利不斷加速全球布局,從整合全球資源到打造“全球智慧鍊”,通過一系列舉措,“伊利旋風”引起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。三次授課,潘剛每每都能赢得滿場掌聲和強烈共鳴,也用“中國智慧”征服了哈佛師生。
從0到1 伊利首入哈佛案例“金字塔”
曾幾何時,哈佛大學的經典案例大都來自歐美國家企業,而随着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不斷成長,像伊利這樣的中國企業已經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哈佛的教學案例中。中國速度、中國模式、中國機遇讓世界側目,過去從沒有這樣一刻,全世界如此迫切地想要聽到來自中國的聲音。正如伊利的第一份哈佛案例的撰寫者、哈佛大學麥偉略(F Warren McFarlan)教授所說:“一個沒有任何壟斷資源的企業,在内蒙古這樣一個遠離一線市場的地區,把牛奶這種營養、健康的産品賣到全國各地,并在短時間内達到400%的增速,這是一個奇迹!”
時光倒轉20年,當時伊利隻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企業,潘剛憑借着堅定的信念、不懈的創新和勇于擔當的責任感,帶領伊利一步一步成長為中國乳業的領軍者。20年前擁有全球最好草原和奶源帶的中國,卻也有着最多喝不到、喝不了牛奶的人。“世界上隻有兩種人:一種人是喝牛奶的,一種人是不喝牛奶的,伊利人的使命就是要将這兩種人變成一種人,喝牛奶的人--享受牛奶營養與健康的人。”抱着這樣質樸的初心,當時剛剛“三十而立”的潘剛毅然将責任扛到了肩上。1999年,潘剛大力推動伊利的組織架構改革,構建了中國乳業第一個“事業部制”的組織模式,并迅速布局全國市場,形成了“橫跨東西,縱貫南北”的産業結構,讓牛奶走進千家萬戶,開啟了中國的“液态奶時代”.随後他又大力推動創新研發,攻克了“乳糖不耐”的行業難題,讓喝不了牛奶的人也能舒适地飲用牛奶,造福了無數無法享受牛奶營養和健康的消費者……在潘剛的帶領下,伊利培育出了一片根深枝繁的乳業森林。
當時,哈佛大學已經開始關注伊利的發展,并成立了由哈佛大學着名教授麥偉略領銜的研究團隊,全面、系統、深入地研究伊利的發展之路,并在2007年完成了《伊利:中國乳業的領軍者》這份案例,成為了哈佛大學的課堂教學案例,伊利也成為中國食品行業第一個進入哈佛案例庫的民族品牌。當時年僅37歲的潘剛受哈佛邀請為MBA學員授課,這也是他第一次站上哈佛的課堂。在被哈佛學生問到伊利成功背後的秘訣時,潘剛略作思考後回答道,“伊利的成功秘訣都藏在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”.無論是業界津津樂道的質量管理“三條線”、讓外國供應商驚歎的1000多項檢驗項目,還是“伊利即品質”的企業信條和“讓世界共享健康”的夢想,這些消費者看不到的地方,恰恰是潘剛付出了最多心血的地方。
潘剛第二次來到哈佛課堂,為MBA學員授課
不懼風浪 在全球化浪潮下毅然前行
一别十年。2017年潘剛再次受邀步入哈佛課堂。這一次,他要分享的已經不僅是一家企業如何成長,更有對全球化的思考和實踐。
十載光陰,伊利已經從中國乳業的領軍者成長為全球乳業8強、亞洲乳業第一,增長趨勢和盈利能力均為業界翹楚,近十年平均增速達到30%左右,這樣持續穩健的發展狀态,放眼全球也是屈指可數。這十年裡,哈佛大學仍然在關注伊利的發展。2016年,哈佛大學專門委托費正清教授的關門弟子柯偉林教授帶領研究團隊,深入挖掘和研究伊利的國際化戰略,完成了《伊利集團:打造全球化乳業公司》這份案例,并再次成為哈佛大學教學案例。
此次潘剛授課恰逢美國總統特朗普履新,中美經貿關系成為關注焦點。潘剛在授課中提出,“中國和美國在農業方面的合作交流是非常廣泛的,合作也是非常深入的,就像一杯牛奶,早就水乳交融,不可能再分成水是水、奶是奶”.課堂上潘剛風趣幽默的風格盡顯中國當代企業家風采。他說,一方面,全球問題要靠全球化來解決,商業的問題要用商業的力量來推動,大到國家,小到企業,隻有抱着一種開放的态度,通過合作,才能實現互惠互利,共同發展;另一方面,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,也是解決全球問題、實現各方共赢的出路,因此要通過創新來推動全球化的不斷深入,最終讓各方共同受益。
對于潘剛的此次授課,外界如此評價:“伴随着中國經濟新常态的到來,伊利集團的全球化布局,已成為中國實體企業效仿的标杆,也成為外國商界人士渴望了解的對象。伊利兩度榮登哈佛案例、潘剛到哈佛課堂授課,已經成為一種标志,代表中國實業在全世界的認可度上升到了一個新階段。”
放眼未來 共建全球農業合夥人平台
“伊利的潘剛來了!”僅僅時隔一年,第三度步入哈佛課堂的潘剛一露面,就收獲了滿場的歡呼與掌聲。與前兩次不同的是,這次授課的對象不再是MBA學生,而是來自40多個國家的180位全球企業的高管!
潘剛第三次來到哈佛課堂
這一次,潘剛的眼光也拓展到了更遠的地方。“全球農業的未來在亞洲,亞洲農業的未來在中國”,潘剛認為,在由政府、龍頭企業和消費者組成的“黃金三角”的帶動下,中國農業持續轉型升級,類似鄉村觀光旅遊、農村電商、農業生産性服務業等新業态不斷湧現,大大推動了現代農業的發展,也開拓了全球農業發展的新路徑。
對于在場的全球農業企業高管們最關心的“如何把握中國市場機遇”這個話題,潘剛表示,關鍵在于要深入洞察中國消費升級的趨勢。為此,他把中國消費升級總結為“ADD模式”.
在潘剛的“ADD模式”中,A指的是“品質至上”(All for Quality),在消費升級的浪潮下,消費者已經從價格敏感型演變為品質敏感型。第一個D指的是“多元需求”(Diversified demand),随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,消費者對産品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,産品不僅要滿足消費者最基本的功能需求,還要兼顧更多的個性化需求。第二個D指的是“深度體驗”(Deep experience),消費者的需求已經從過去的“買産品”逐步轉向“買服務”,在這個過程中,用戶體驗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潘剛的精彩授課得到了在場180位全球企業高管的熱烈掌聲,而他在授課結束前提出的搭建“全球農業合夥人平台”的倡議,更是得到了衆人的高度認可。一位現場聆聽了潘剛授課的學員表示,這個倡議不僅有助于打造全球農業合作的“新生态圈”,也體現了潘剛作為一名中國企業家的責任與擔當。正如潘剛所言,“獨行快,衆行遠”,他之所以提出要搭建“全球農業合夥人平台”,正是希望能夠聯合産業鍊上的所有力量,共同推動全球農業的發展,為全球農業謀一個更好的未來。
浩渺行無極,揚帆但信風。對于潘剛而言,無論是伊利兩度入選哈佛案例,還是他三次走上哈佛課堂,都是他登高路上的一個個腳印和一次次新的起點。相信在潘剛這位掌舵人的帶領下,伊利将繼續揚帆遠航,征途仍闊。
本文鍊接:http://www.spdl.com/news/20088.html
本文手機版鍊接:http://m.spdl.com/news/20088.html
标簽:潘剛聲明:此文章為青天原創,轉載請标明出處